电子自旋

轨道磁矩

电子绕着原子核做闭合圆周运动, 相当于一个小电流环, 它等价于一个磁偶极子, 其磁矩为

这里为小电流环的电流, 大小为

注意到的方向和的方向一样,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

这里. 其大小 完全由轨道角动量量子数决定.

我们改写一下磁矩的形式, 把角动量无量纲化, 导出一个磁矩单位的量

这里玻尔磁子

又考虑到角动量的分量为, 所以轨道磁矩的分量为

施恩特-格拉赫 实验

实验目的

  • 最初是为了验证玻尔-索末菲量子化模型的假设, 即原子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.
  • 但结果却意外地揭示了电子具有内在的角动量, 即自旋, 并证实了自旋量子化的存在.

实验装置

  1. 原子束源: 通常使用一个加热的炉子, 将金属 (通常是银) 加热成气态, 然后通过一个狭缝形成一束原子束. 银原子因其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而成为理想的选择.
  2. 非均匀磁场: 这是实验的核心. 一个特殊的磁铁产生一个方向上磁场强度变化很大的磁场 (即非均匀磁场) .
  3. 探测器: 在磁场后方放置一个探测屏 (最初是玻璃板) , 用来检测通过磁场的原子束的最终位置.

实验过程:

  1. 银原子束通过狭缝射出, 进入非均匀磁场.
  2. 如果经典物理成立, 由于原子磁矩的方向是随机的, 通过磁场后, 原子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转, 在探测屏上形成一条连续的条纹.

磁偶极子具有势能

受到的梯度力

  1. 然而, 实验结果显示, 原子束并没有形成连续的条纹, 而是分裂成两个分离的束. 这意味着银原子的磁矩只能取两个特定的方向, 而不是任意方向, 这就是空间量子化的体现.
  2. 但是如果只存在磁量子数, 那么原子束应该分裂成级数条, 而不是实验中观察到的偶数条

电子自旋

为了解释施恩特-格拉赫实验的结果, 乌仑贝克 (G.E.Uhlenbeck) 和古兹密特 (S.A.Goudsmit) 提出了电子自旋的假设, 他们任务电子具有不变的, 确定的自旋角动量, 自旋是电子的固有属性. 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, 他们给出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及其方向的分量为

由此给出电子的自旋磁矩是

这里 称为电子的自旋 因子, 它的取值为 . 这个因子的引入完全是为了解释实验结果. 为了形式上的统一, 我们也可以把轨道磁矩写成类似的形式

这里 称为电子的轨道 因子, 只不过

泡利不相容原理

全同粒子

全同粒子是这样一类粒子, 它们的内禀属性(例如禁止质量, 电荷, 自旋, 磁矩等不受外界作用影响的属性) 完全相同, 且所在的物理环境一样. 例如氦原子中的两个电子, 它们的内禀属性相同. 当He原子处于1s2p的状态时, 只能说一个电子处于1s状态, 另一个电子出于2p状态. 具体到是哪一个电子处于1s, 哪一个电子处于2p, 我们并不知道, 也无法知道. 但是我们总是要描述He原子的这一状态, 我们在忽略电子-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且不考虑自旋的时候, He的 ( 表示 ) 状态的波函数可以写为

如果我们交换这两个电子的状态, 我们应该得到同样一个He原子

因此, 全通性原理对波函数加了一个约束, 也就是波函数的交换对称性

波函数的交换对称性

对于两个全同粒子组成的系统, 其波函数可表示为

这里 分别是粒子 和粒子 的坐标, 既包含空间坐标也包含自旋坐标, 为了说明波函数的交换对称性, 我们引入交换算符 , 有

根据全同性原理, 交换两个粒子并不改变体系的物理状态, 因此交换前后的波函数只能相差一常数

把粒子交换量子, 有

也就是对应交换算符的本征值. 如果 , 我们称这个波函数是交换对称的; 如果 , 我们称这个波函数是交换反对称的

泡利不相容原理

在多电子原子中, 任何两个电子都不能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. 也就是说, 任意两个电子的 个量子数 () 不能完全相同.

泡利不相容原理对电子系统波函数的交换对称性提出了明确的限制, 也即多电子系统的波函数必须满足交换反对称性的要求.

多粒子体系波函数的交换对称性是由粒子本身的内禀属性决定的

  • 自旋角动量为 奇数倍的粒子是费米子, 它的波函数是交换反对称的, 如电子, 质子和中子
  • 自旋角动量为 整数倍的粒子是玻色子, 它的波函数是交换对称的, 如光子, 氢原子

由奇数个费米子组成的复合粒子是是费米子, 由偶数个费米子组成的复合粒子是玻色子

交换效应

费米子的交换反对称性

电子是费米子, 要求其总波函数在交换任意两个电子时必须改变符号 (反对称) . 对于He原子的两个电子系统, 反对称波函数可以写成:

波函数的分离

在近似下, 总波函数可以分离为空间部分和自旋部分的乘积:

自旋波函数

单电子自旋状态

  • 自旋向上: ( 或↑)
  • 自旋向下: ( 或↓)

两电子自旋组合

四种可能的乘积组合中, 可以构造出:

  • 三重态 (对称, 称之为 ) :
  • 单态 (反对称, 称之为 ) :

总波函数的构造

根据反对称要求, 总波函数只能有如下两种构造形式

  • 对称空间波函数 × 反对称自旋波函数
  • 反对称空间波函数 × 对称自旋波函数

交换效应

当两个电子靠近时( ):

  • 对于反对称空间波函数 (匹配对称自旋波函数, 即S=1三重态) : → 电子互相"避开" → 库仑排斥减小 → 能量降低
  • 对于对称空间波函数 (匹配反对称自旋波函数, 即S=0单态) : → 电子靠近概率增加 → 库仑排斥增大 → 能量升高

物理意义

交换效应不是真实的物理相互作用, 而是由于波函数对称性要求导致的量子力学效应:

  • 自旋平行的电子 (三重态) 会"避免"在空间同一位置出现
  • 自旋反平行的电子 (单态) 会在空间更靠近

总结

  1. 交换效应源于费米子波函数的反对称要求
  2. 它导致自旋平行和反平行的电子有不同的空间分布
  3. 这种分布差异影响了电子间的库仑相互作用能
  4. 结果是自旋平行的状态能量更低 (在He的1s2s组态中)

元素周期表的排列

量子数亏损

在单电子氢原子中, 电子能级仅由主量子数 决定, 能量公式为:

但在多电子原子中, 由于电子间的库仑排斥和轨道贯穿效应 (内层电子屏蔽核电荷) , 外层电子的有效核电荷 减小, 且能级不仅依赖 , 还与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相关. 此时, 能量可修正为:

其中 即为 量子数亏损, 表征实际能级与氢原子能级的偏离程度.

理论解释

量子数亏损的根源在于:

  • 轨道贯穿效应: 低 电子 (如s电子) 的波函数在核附近有较大概率分布, 感受到更强的有效核电荷 , 导致能量显著降低 ( 较大) .
  • 屏蔽效应: 高 电子 (如d、f电子) 的轨道较 "松散" , 被内层电子屏蔽更多, 接近1, 较小 (接近氢原子能级) .

例如, 碱金属的价电子能级中:

  • , 反映s电子贯穿能力最强, 能级下移最明显.

量子数亏损通常通过里德伯公式描述:

其中 可通过光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. 例如, 钠原子的3s能级( )的 , 而3p的 .

应用与意义

  • 解释能级交错: 如4s能级低于3d (图3.3.2) , 因s电子的 更大, 导致有效主量子数 更小, 能量更低.
  • 元素周期表结构: 量子数亏损决定了电子填充顺序 (如先填4s后3d) , 直接关联周期表中过渡金属的排列 (表3.3.2) .
  • 光谱分析: 用于精确计算碱金属和稀土元素的光谱线位置.

自旋 - 轨道相互作用

在之前的所有讨论中, 我们都忽略了各种磁相互作用对原子能级结构的影响, 例如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, 原子核磁矩和电子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. 由于磁相互作用要比电相互作用弱很多, 所以它对原子能级结构的影响要小得多; 往往造成原子能级结构的细小分裂或者移动, 这些细小的分裂和移动称为原子的精细和超精细结构.

自旋 - 轨道相互作用

一般而言, 我们说电子绕着原子实运动, 这里把原子实当作是静止的. 但是我们也可换一个角度, 认为电子是静止的, 而原子实在绕着电子做运动. 此时, 原子实运动在电子处产生的磁场可由经典电磁学给出

由于轨道角动量 是守恒的, 所以我们有

自旋磁矩与轨道运动产生的磁场发生相互作用, 其势能为

实际上, 我们感兴趣的还是在原子实静止坐标系中的能量. 考虑到相对论效应, 上面的 会多出来一个1/2的因子. 因此, 真实的势能为

上式所示的势能来自于自旋-轨道之间的磁相互作用. 称为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. 考虑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之后, 原子的能级结构必定会有所调整.

总角动量

如果不考虑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, 则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是互相独立的, 它们都是守恒量. 相应地, 都有确定的值. 相应地, 与这些角动量对应的量子数 叫作好量子数 (good quantum number) . 但是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总是存在的, 自旋磁矩肯定会感受到轨道运动产生的磁场. 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. 由经典电磁学的知识可知, 一个磁矩在磁场中会感受到一个力矩. 具体到自旋磁矩, 它感受到的力矩

这里 为电子轨道运动产生的磁场.

由经典力学可知, 力矩等于角动量的变化率:

这里已经考虑了相对论变化引进的因子 , , 上式可简化为

这表明自旋角动量 在绕轨道角动量 (也即内磁场方向)做进动, 进动的角频率为

由于原子没有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, 这里所示的力矩是一个内力矩. 也即轨道运动产生的磁场使得自旋磁矩感受到力矩 , 反过来, 轨道磁矩也受到一个反力矩一 , 它是由自旋磁矩产生的磁场与轨道磁矩相耦合而产生的:

考虑到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后, 轨道角动量 和自旋角动量 对时间的偏导不为零, 也即它们都不再具有确定的值, 也不再是守恒量了.这也告诉我们, 进动的同时, 也在绕 进动,且二者进动的角频率并不相等, 相互耦合的方式十分复杂. 为此,我们引人一个新的角动量 "

因此, 是一个守恒量, 它是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矢量和,我们称之为原子的 总角动量 (total angular momentum) . 有了总角动量,我们再来考察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, 有

这表明, 同时绕着 以相同的角频率 在做进动, 如图3.4.3所示, 是一个相当简洁的物理图像了.

因此, 考虑到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后, 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大小仍不变, 也即 不变, 还是守恒量. 但它们不再具有确定的方向, 也即 不再是守恒量了. 原子的总角动量是新的守恒量, 它具有确定的大小和方向, 也即 都是新的不变量.

设总角动量量子数为 , 则有

此时 对应的磁量子数 , 这里 可以取 . 且有

对于 H 原子的 2p 轨道, 我们有

所以对应的 的值有 个. 给 取绝对值可以由 得出 的值

考虑到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后, 原子的守恒量变为 , 也就是好量子数为 . 无外磁场时, 体系的能量对 简并, 由 决定. 由此可以引入原子态符号(也叫谱项)

来表示原子的能量状态. 当 时, 用大写的 S, P, E, ... 表示.而 用数字写于 的左上角, 它也称为 多重态 , 其数值往往等于能级分裂的个数

例子: 对于H原子来说

  • 1s 轨道, 它的 (, 这里 轨道 上电子的个数) , 所以我们有 , 从而原子态符号为
  • 2p 轨道, 它的 , 所以 , 于是原子态符号为 .
  • 3d, 4f 轨道同理有 可以看到, 除了 1s 轨道因为 没有轨道角动量能级没有分裂外, 2p, 3d, 4f 这些能级都分裂成了两条

单电子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

碱金属的能级结构和光谱

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和精密光谱

兰姆位移

考试: 兰姆位移的实验装置 卢瑟福 JJ汤姆逊 康普顿 弗兰克-赫兹实验

原子核自旋导致的超精细结构

耦合 和 耦合

之前我们使用中心势近似来处理多电子原子的能级结构问题, 指出多电子原子的能级主要由电子组态决定, 并忽略了较弱的剩余静电势和各种磁相互作用的影响. 但是, 对于多电子原子, 剩余静电势或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与中心势相比并不是一个非常小的量, 因此仅采用中心势近似是不够的.

根据这两种剩余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弱, 我们有两种近似的处理方法 (耦合方式)

耦合

当剩余静电势远大于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时, 原子角动量的耦合形式对应于 耦合. 也就是先考虑剩余静电势, 再考虑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 (比如说对于两个电子的体系 , 先耦合 , 再耦合 ).

适用于原子基态和轻原子低激发态

剩余静电势的耦合

对于多个价电子, 电子间的剩余静电势 (非中心力) 会使每个电子都受到一个力矩. 但是, 所有这些内力矩的总和为零. (注意: 这里主要考虑价电子, 因为满壳层或满支壳层的电子云是球对称的, 其贡献可以看作是对中心场的修正, 不产生净的非中心效应) .

由于每个电子受到非零力矩 , 根据角动量定理 , 单个电子的轨道角动量 不守恒了 (方向会变) . 同理, 虽然剩余静电势不直接作用于自旋, 但通过泡利原理和波函数对称性要求, 它间接影响自旋状态的组合, 导致单个电子的自旋角动量 的投影 也不再是好量子数.

但是, 由于总内力矩 , 所以总轨道角动量 是守恒的 ( ).

类似地, 剩余静电相互作用不直接依赖于自旋, 它不产生改变总自旋的力矩, 所以总自旋角动量 也是守恒的 ( ).

在强大的剩余静电势作用下, 我们可以想象每个 都在围绕着它们的矢量和 快速进动 (旋转) , 而每个 都在围绕着它们的矢量和 快速进动. 本身的方向和大小在只考虑剩余静电势时是恒定的. 这就像陀螺各自绕着一个固定的轴旋转.

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

现在,我们把之前忽略的, 较弱的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加进来. 这个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总轨道磁矩 (与 相关) 和总自旋磁矩 (与 相关) 之间的相互作用.

这个相互作用会对 产生力矩, 但这个力矩是内力矩, 它使得 都不再独立守恒 (它们的方向开始变化) . 但是, 这个内部相互作用不会改变原子总角动量 . 因此, 是守恒的 ( ). 之前 "固定" 的 现在开始相互作用. 想象 作为一个整体, 围绕着它们的矢量和 进行较慢的进动. 因为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比剩余静电势弱, 所以这个 的进动频率远低于 的进动频率.

总结LS耦合图像: 快速的 耦合, 然后是慢速的 耦合.

例子: 2p3d电子的LS耦合过程如下:

  1. 确定单电子的角动量:
    • 对于2p电子, 轨道角动量 , 自旋角动量 .
    • 对于3d电子, 轨道角动量 , 自旋角动量 .
  2. 耦合轨道角动量:
    • 总轨道角动量 .
    • 因此, , 对应于 P, D, F 态.
  3. 耦合自旋角动量:
    • 总自旋角动量 .
    • 因此, , 对应于单重态和三重态.
  4. 耦合总角动量:
    • 总角动量 .
    • 对于每个 的组合, 计算可能的 值. 现在, 我们将所有可能的组合列出, 并给出相应的原子态符号 :
  • (P), : , 态符号:
  • (P), : , 态符号: , ,
  • (D), : , 态符号:
  • (D), : , 态符号: , ,
  • (F), : , 态符号:
  • (F), : , 态符号: , , 因此, 2p3d电子的LS耦合产生的原子态符号为: , , , , , , , , , , , .

非同科与同科电子 (多电子体系)

  • 非同科 (Un-equivalent): 电子的 不全相同. 耦合时直接用角动量加法规则计算可能的 值.
  • 同科 (Equivalent): 电子的 相同. 需要考虑泡利不相容原理, 它限制了可能的 组合. 例如, 对于两个同科电子, 要求 (即 为偶数) , 因为总波函数 (空间部分 × 自旋部分) 必须是反对称的.

朗德间隔定则

在一个多重态 (固定的 , ) 内部, 由自旋-轨道作用引起相邻两个精细结构能级 ( ) 的能量间隔 正比于较大的那个 值, 即 . 这是因为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对能级的修正量 . 计算 得到 .

该定则定量描述了在 LS 耦合下, 弱自旋-轨道作用如何根据总角动量 的不同值来分裂能级. 间隔有规律, 可以用来验证原子谱是否符合 LS 耦合.

洪特规则

经验规则, 用来判断给定电子组态下能量最低的原子态.

  • 规则1 (最大 ): 能量最低的态具有最大可能的总自旋量子数 . 最大时, 自旋倾向于平行排列 (自旋波函数对称) . 根据泡利原理, 空间波函数必须反对称. 反对称的空间波函数意味着电子倾向于互相避开, 减小了库仑排斥能, 从而降低总能量. 这与 "交换能" 有关.
  • 规则2 (最大 , 对于给定最大 ): 相同的态中, 最大的态能量最低. 最大时, 可以想象电子倾向于以同方向绕核运动 . 这样它们 "擦肩而过" 的机会更少, 相互距离较远, 同样减小了库仑排斥能.
  • 规则3 (最小/最大 ): 对于同科电子 构成的多重态 (固定 , ) :
    • 正常次序 (Normal order): 如果壳层填充数 (未满半满), 则 J 最小的能级能量最低.
    • 倒转次序 (Inverted order): 如果壳层填充数 (超过半满), 则 J 最大的能级能量最低. 这与自旋-轨道耦合能 中的耦合系数 的符号有关. 对于未满半满的壳层, 通常为正, 导致 J 小的能量低. 对于超过半满的壳层, 可以看作是 "空穴" 的耦合, 其有效 为负, 导致 大的能量低.

Note

确定原子的基态需要结合电子排布规则 (如能量最低原理, 泡利原理, 洪特定则) . 先确定电子组态, 然后对未满壳层的价电子应用洪特定则找到能量最低的 态.

例子

我们来用洪特规则确定铁 (Fe) 的基态电子排布. 铁的原子序数是26, 因此它有26个电子. 其电子排布式为 .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未充满的 轨道.

  • 最大 规则: 6个d电子中, 5个电子先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平行 ( ) , 第6个电子与其中一个自旋配对. 因此总自旋 (自旋多重度 ) .
  • 最大 规则: 对剩余未配对电子, 计算总轨道角动量最大值. 由于大家都在 3d 上, 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角动量的 轴分量. 每个平行自旋电子占据所有 轨道, 其总代数和为 . 第6个电子只能重复占据某一轨道 (最大的就是 ) , 此时 (D) .
  • 的选择: 由于 填充数 (超过半满) , 按倒转次序取 , 基态为 .

耦合

当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强于剩余静电势时, 先耦合前者, 再考虑后者.

适用于重原子激发态

每个电子 的自旋 和它自身的轨道角动量 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强. 它们会优先耦合在一起, 形成每个电子的总角动量 .在这个阶段, 都不守恒 (它们围绕 快速进动) , 但 的大小 是守恒的. 每个电子就像一个独立的, 自旋轨道耦合了的粒子. 也就是说, 向量本身在只考虑自旋-轨道作用时是相对稳定的.

现在, 这些已经形成了 的电子之间, 还存在较弱的剩余静电相互作用. 这个相互作用使得这些 向量之间发生耦合. 所有的 耦合起来形成原子的总角动量 . 由于剩余静电势的作用, 单个的 不再守恒 (它们开始围绕 进动) , 但最终的总角动量 是守恒的.

耦合的总体图像就是快速的 耦合, 然后是慢速的 耦合.

例子

试给出3p4d的耦合情况

对3p电子, 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耦合 () 给出: .

对4d电子, 自旋—轨道相互作用耦合 () 给出: .

因此,3p4d 在 耦合下的原子态为 . 这里的下标表示总角动量量子数 可能的取值, 如对于最后一个原子态 可以取 之间的所有整数值.

选择定则

LS 耦合的选择定则

LS 耦合适用于轻原子 (低 原子) , 其中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较弱, 电子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占主导. 其选择定则为:

物理意义

  • : 电偶极跃迁要求 单个电子 的轨道角动量 改变 (例如 , 等) .
  • : 自旋方向不改变, 因此 单重态 ( ) 只能跃迁到单重态, 三重态 ( ) 只能跃迁到三重态.
  • : 总轨道角动量可以不变或改变 , 但 的跃迁是禁戒的.
  • : 总角动量可以不变或改变 , 但 的跃迁是禁戒的 (因为光子携带角动量 ) .
  • 规则: 仅在外场 (如磁场) 存在时才需要考虑.

耦合的选择定则

耦合适用于重原子 (高 原子) , 其中自旋-轨道相互作用较强, 单个电子的 先耦合形成 , 再与其他电子的 耦合. 其选择定则为:

物理意义

  • : 单个电子的总角动量 可以不变或改变 (例如 ) .
  • 其他规则 ( , ) 与 LS 耦合类似.

共同点与区别

规则LS 耦合jj 耦合
** **
** **无限制
** **无限制
** **无限制 (跃迁电子)
** **
** **